索 引 号:
733880332/2012-00020
主题分类:
国土资源、能源
发布机构:
市国土资源局
发布日期:
2012年06月13日
标  题:
​ 济政办[2012]48号 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市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济政办[2012]48号 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济源市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济源市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九日


  济源市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认真做好我市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把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河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河南省人民政府第45号令)的有关规定,按照《济源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15年)》,结合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规律,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指导思想: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突出以人为本、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为重点,紧紧围绕受威胁的人口集中区和居民点以及重要设施进行防治部署,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安全屏障,保证社会稳定和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工作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专业队伍与当地群众相结合”、“技术业务与行政措施并重”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把握重点,兼顾一般,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


  二、2011年度我市地质灾害发生基本情况


  2011年9月,因连续降雨,我市发生3起地质灾害,分别是:


  1.2011年9月17日,省济邵高速公路K280+150—300处,发生特大型地质灾害,造成边坡堆积废渣下沉长度约150米,最大裂缝10厘米,沉降50厘米,废渣堆积量约15000方,危及王屋镇西门村拐粱居民组36户158人住房安全。


  2.2011年9月20日,长济高速公路K287段发生大型山体滑坡,造成长济高速公路毁坏,交通中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00万元。


  3.2011年9月19日,下冶镇发生一起小型地质灾害。位于下冶镇政府东约500米,阳下路东侧高约120米砂岩、粘土岩陡崖下一处两间二层楼房,因雨水浸泡,陡崖中部发生零星落石3块,一块落于楼房穿透房顶落入底层(落石约6吨左右),砸死一人(郑春英,女,70岁左右)。


  三、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区域


  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结合今年降水趋势预测,确定邵原、王屋、下冶、大峪、轵城、承留、思礼、克井等区域为今年我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预防的灾种主要是突发性的崩塌、滑坡、地表裂缝和采空区的地面塌陷。


  全市重点防灾的隐患区(段)是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有


  1.邵原镇下湫浦滑坡高易发区。该区位于断层带附近,面积2.81平方公里。属低山区,冲沟发育,侵蚀作用强烈,地形高差较大,构造强烈,岩性极易风化,易引发滑坡灾害。目前区内有滑坡4处,均为隐患点,目前威胁60人。


  2.邵原镇东部滑坡、崩塌高易发区。该区位于邵原镇东部一带,面积83.16平方公里。低山区、断层、褶皱发育,地层岩性变化大,岩石破碎,岩体稳定性差,风化强,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采矿和修路。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次为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滑坡、崩塌灾害主要集中发育于居民房前屋后和交通线路两侧切坡处。该区植被覆盖率低,在雨季容易诱发滑坡崩塌。目前区内有滑坡45处,崩塌6处,泥石流3处,地面塌陷2处,潜在受威胁1699人。


  3.西坪—林山滑坡、崩塌高易发区。该区位于王屋镇北部地区的西坪—林山公路,面积5.25平方公里。属于中山区,地形高差较大,地层节理发育、裂隙发育,风化作用强烈,岩石结构疏松,由于切坡修路,斜坡失稳,诱发滑坡和崩塌。目前区内滑坡5处,崩塌2处,不稳定斜坡1处,受威胁人员6人。


  4.九里沟养生旅游区滑坡高易发区。该区位于济源市西北部九里沟养生旅游区内,面积5.78平方公里。属于中山地区,地形高差较大,构造强烈,地层复杂,由于切坡修路,破坏岩土体的稳定性,在多雨季节容易发生滑坡。区内滑坡7处,主要威胁游人的安全。


  5.克井镇地面塌陷高易发区。该区位于克井镇北部一带,面积34.33平方公里。属于山前平原区,地差较为平坦,地表主要为第四系黄土状亚粘土,由于地下大面积的采煤且未能及时回填与支护,造成采空区上部地面塌陷。目前查到区内地面塌陷有21处,滑坡有1处,崩塌有1处,受威胁人员2440人。其中,克井地区煤矿地下开采,造成愚公渠不能正常通水,严重影响愚公渠安全运行,如遇强降雨天气,愚公渠决堤会对煤矿造成严重灾害。


  6.王屋镇东西部滑坡、崩塌高易发区。该区位于王屋镇东西部地区,面积32.18平方公里。属于中低山区,断层发育,岩性变化大,风化强烈,雨水渗透强。由于切坡修路,破坏了原始斜坡的稳定性,坡度变陡,基岩悬空,很容易诱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在雨季每年都有滑坡发生,主要以济邵公路两旁边滑坡、崩塌为主。区内现滑坡30处,崩塌6处,不稳定斜坡13处,受威胁人员673人。


  7.邵原镇南窑—金沟滑坡、崩塌高易发区。该区分布在邵原镇的南窑村、赵疙瘩村、金沟村,面积11.98平方公里。属低山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多,多雨季节逢暴雨易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目前查到区内滑坡6处,崩塌6处,受威胁人员244人。


  8.下冶镇滑坡、崩塌高易发区。该区位于下冶镇,面积12.74平方公里。属低山区,岩石破碎松散,人类工程活动较多,主要为修路切坡,造成斜坡失稳,形成高危陡坡,岩石疏松,处于临界稳定状态,为滑坡和崩塌发生埋下了隐患。目前查到区内滑坡6处,崩塌3处,受威胁人员120人。


  9.砚瓦河滑坡、崩塌高易发区。该区位于大峪镇砚瓦河村,面积2.35平方公里。属于低山丘陵区,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特别是劈山建房、修路,破坏斜坡的原始稳定性,在多雨季节容易诱发滑坡崩塌。目前区内滑坡6处,其中隐患点2处。


  10.卫佛安—泥沟河滑坡、崩塌高易发区。该区位于济源市西南地区,包括承留卫佛安村、轵城镇柏树庄村、泥沟河村等地,面积26.98平方公里。属于丘陵区。断层发育,岩性变化大,由于人类的工程活动频繁,受降雨的影响,易产生软弱面,形成滑坡崩塌灾害。目前区内有灾害点26处,其中隐患点17处,威胁160人。


  11.小浪底沿岸库岸坍塌及地面塌陷、地裂缝高易发区。该区位于黄河小浪底北岸的下冶镇-大峪镇之间,面积38.10平方公里。属低山区。小浪底水库蓄水后,水位变化,引起库岸坍塌,且由于北岸煤矿地下开采未进行回填、巷道蓄水、受到侵蚀、冲刷、变形垮塌,引起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的发生。目前区内有地面塌陷6处,地裂缝7处,不稳定斜坡3处,滑坡4处,崩塌3处,其中隐患点21处,受威胁人员5149人。


  12.大峪镇滑坡、崩塌高易发区。该区位于大峪镇的西部地区,面积19.55平方公里。属低山区。地形高差大,断层发育。主要是切坡修路,岩体局部直立陡峭,岩土体结构松散,斜坡上部软弱面形成临空状态,使斜坡上部土体或基岩处于不稳定状态,易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目前区内滑坡7处,崩塌3处,不稳定斜坡8处,地面塌陷1处,隐患点14处,受威胁人员297人。


  13.店留滑坡高易发区。该区位于坡头镇北部地区,面积11.02平方公里。属于黄土丘陵区。目前区内有滑坡5处,崩塌1处,隐患点3处,威胁49人。


  (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有


  1.济邵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


  2.大峪镇政府至寺朗腰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


  3.思礼镇郑坪至水洪池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


  4.王屋镇西寺路清虚至林山段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


  5.济晋高速省庄至山西界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


  6.济邵高速轵城至邵原段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


  7.王屋山景区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


  8.小浪底景区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


  9.五龙口景区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


  10.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济源下冶铝土矿采区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


  11.黄河三峡景区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


  12.小沟背景区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


  上述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诱因是:由于建设工程开挖、推土等人为活动,汛期局部地段极易形成边坡岩体崩塌、滑坡。


  四、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防治责任单位及职责


  (一)邵原镇下湫浦滑坡高易发区。责任单位:邵原镇人民政府。


  (二)邵原镇东部滑坡、崩塌高易发区。第一责任单位:邵原镇人民政府、王屋镇人民政府,第二责任单位:济源市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三)西坪—林山滑坡、崩塌高易发区。责任单位:王屋镇人民政府。


  (四)九里沟养生旅游区滑坡高易发区。第一责任单位:市旅游局,第二责任单位:思礼镇人民政府。


  (五)克井镇地面塌陷高易发区。第一责任单位:济源煤业有限公司、济源鹤济矿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第二责任单位:克井镇人民政府。


  (六)王屋镇东西部滑坡、崩塌高易发区。责任单位:王屋镇人民政府。


  (七)南窑—金沟滑坡、崩塌高易发区。责任单位:邵原镇人民政府。


  (八)下冶镇滑坡、崩塌高易发区。责任单位:下冶镇人民政府。


  (九)砚瓦河滑坡、崩塌高易发区。责任单位:大峪镇人民政府。


  (十)卫佛安—泥沟河滑坡、崩塌高易发区。第一责任单位:承留镇人民政府、轵城镇人民政府,第二责任单位:焦作市引沁灌区管理局。


  (十一)小浪底沿岸库岸坍塌及地面塌陷、地裂缝高易发区。责任单位:下冶镇人民政府、大峪镇人民政府。


  (十二)大峪镇滑坡、崩塌高易发区。责任单位:大峪镇人民政府。


  (十三)店留滑坡高易发区。责任单位:坡头镇人民政府。


  (十四)济邵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十五)大峪镇政府至寺良腰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大峪镇人民政府。


  (十六)思礼镇郑坪水洪池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思礼镇人民政府。


  (十七)王屋镇西寺路清虚至林山段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王屋镇人民政府。


  (十八)济晋高速省庄至山西界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督导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做好地灾防治)。


  (十九)济邵高速轵城至邵原段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督导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做好地灾防治)。


  (二十)王屋山景区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二十一)小浪底景区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二十二)五龙口景区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二十三)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济源下冶铝土矿采区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第一责任单位: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第二责任单位:下冶镇政府。


  (二十四)黄河三峡景区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二十五)小沟背景区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防治单位职责:地质灾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属地管理落实责任的原则,责任单位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


  五、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预报、速报、巡查制度


  (一)地质灾害灾情预报制度


  1.预报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和影响强度。


  2.预报分类。地质灾害的预报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灾预报。一是长期预报,指五年以上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报,包括地质灾害区划和易发区的圈定。二是中期预报,指几个月到五年内将要发生的地质灾害预报。三是短期预报,指几天到几个月内将要发生地质灾害的预报。四是临灾预报,指几天之内将要发生地质灾害的预报。


  3.预报发布。长期预报和重点灾害点的中期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短期预报和一般灾害点的中期预报,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部门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发布;临灾预报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部门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发布;群众监测点的地质灾害预报,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发布。


  (二)地质灾害巡查制度


  1.巡查区域。在全市范围内按三个等级划分巡查区域,实行全方位监控。一级区域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二级区域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三级区域除一、二区域外易造成灾害的地段、河道。


  2.巡查范围。一级区域范围包括:下湫浦滑坡高易发区;邵原镇东部滑坡、崩塌高易发区;西坪—林山滑坡、崩塌高易发区;九里沟景区滑坡高易发区;克井镇地面塌陷高易发区;王屋镇东西部滑坡、崩塌高易发区;南窑—金沟滑坡、崩塌高易发区;下冶镇滑坡、崩塌高易发区;砚瓦河滑坡、崩塌高易发区;卫佛安—泥沟河滑坡、崩塌高易发区;小浪底沿岸库岸坍塌及地面塌陷、地裂缝高易发区;大峪镇滑坡、崩塌高易发区;店留滑坡高易发区。


  二级区域范围包括:济邵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大峪镇政府至寺朗腰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思礼镇郑坪至水洪池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王屋镇西寺路清虚至林山段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王屋山景区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小浪底景区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五龙口景区公路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济晋高速省庄至山西界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济邵高速轵城至邵原段边坡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济源下冶铝土矿采区岩体崩塌、错落隐患区。


  三级区域范围包括:国道、省道两侧边坡体,南、北漭河道,水库;市区、集镇、规划区;各类工业开发区,风景旅游点。


  3.巡查期限。一级区域3天巡查一次;二级区域7天巡查一次;三级区域15天巡查一次;防汛期间进行不定期巡查监测。


  4.巡查职责。巡查人员要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正确识别滑坡、崩塌泥石流迹象。要加强预防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中诱发地质灾害发生,及时捕捉地质灾害的特征信息,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正确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要及时记录、分析监测情况,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并和有关单位做好群众撤离准备工作,及时组织人员,排除险情,做好应急处理措施。


  (三)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制度


  1.灾情速报。地质灾害发生后,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应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等级,小型地质灾害及时向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中型地质灾害、大型地质灾害、特大型地质灾害速报市人民政府,中型以上地质灾害发生后,市政府委托市国土资源局速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部,并根据灾情进展,随时续报,直到调查结束,对出现险情、灾情隐瞒不报的要严肃处理。


  2.速报内容。各有关部门根据已掌握的灾情信息,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和失踪的人数、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诱发因素、地质成因和发展趋势等,同时提出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3.应急调查报告。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结束后,有关部门应及时提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抢险救灾工作、基本灾情、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地质灾害成灾原因包括地质条件和诱发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发展趋势、已经采取的防范对策和措施、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4.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速报制度。对于发现的直接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超过1000人或者潜在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的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市国土资源局接报后,要在2日内将险情和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部,并根据地质灾害隐患变化情况,随时做好续报工作。


  六、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措施


  (一)建立健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


  地质灾害防治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要建立一套快速灵敏的工作机制。为此,市政府决定对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进行调整充实(名单附后)。各镇政府以及相关责任单位也要对本单位的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及应急分队名单做相应的调整,并将通讯联络方式于6月5日前报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联系电话6618418、6612552)。


  (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


  各镇政府、责任单位要对本辖区内重点地区进行一次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对发现的灾害危险点进行登记、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扎实做好防灾明白卡的填写、发放和宣传等工作,及时将防灾明白卡发放到村、组、户,明确具体责任人,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在此基础上,尽快将本防灾预案已确定的23处地质灾害重点隐患区(点)设立警示牌、明白卡(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并将警示牌的设置情况以及明白卡发放情况于6月5日前报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建立完善汛期值班制度


  汛期值班从6月1日开始,到10月31日终止。各相关单位要制定值班制度,要求由带班领导1人、值班员2人组成。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作好值班记录,及时处理有关事宜。值班人员擅离岗位,玩忽职守,造成事故发生和工作失误的,依法追究其责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电话:0391-6612552

地址:河南省济源市沁园路66号 备案号:豫ICP备2022023384号-1

豫公网安备:41900102410967号 网站标识码:41900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