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733880332/2025-00650
主题分类:
城市规划
发布机构: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5日
标  题:
​ 2025040济源市承留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公示
2025040济源市承留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公示

为落实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部署、《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和《济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要求,全面提升承留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根据济源市“市镇合一”同步编制要求,特编制《济源市承留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本规划是承留镇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是落实和深化上位规划要求,是城镇开发边界内编制详细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外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

一、规划总则

1.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2020年,近期到2025年,目标年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2.规划范围和层次

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层次。承留镇镇域和承留镇镇政府驻地。

二、总体定位

结合上位规划要求以及承留镇资源禀赋条件,综合考虑承留镇的现实与未来发展诉求,注重全域旅游与转型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落实市级总规传导,确定承留镇发展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城郊森林公园。

三、底线管控

1.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根据市级总规传导,承留镇下达耕地保护目标不低于1574.48公顷(2.36万亩),下达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289.84公顷(1.93万亩)。承留镇实际落实耕地保护面积不低于1574.48公顷(2.36万亩),根据永久基本农田核实处置成果,实际落实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365.08公顷(2.05万亩)。

2.生态保护红线

落实《济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生态保护红线,承留镇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3.10平方公里。

3.城镇开发边界

落实《济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承留镇城镇开发边界面积11.93平方公里。

4.村庄建设边界

本次划定村庄建设边界765.81公顷。

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构建“一核两轴四区”的总体格局。“一核”指承留镇政府驻地,为镇域综合发展服务中心;“两轴”指产镇融合发展轴(有色金属、高端装备制造业)、乡村振兴发展轴(大连线乡村休闲旅游、卫留线精品民宿高效农业);“四区”指北部观光旅游发展区、中部工业高质量发展区、镇政府驻地综合服务发展区、南部休闲康养发展区。

2.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以主体功能定位为基础,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五类国土空间保护开发规划分区。

五、农业空间与乡村振兴

1.农业生产空间

因地制宜形成独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四区多点”协同发展农业空间格局。“四区”指北部沿南太行绿色林果生产区、西部及南部特色农业种养区、东部高效农业示范区。“多点”指南山休闲农业观光园、绿茵种苗种子基地、济源冬凌草种植区、济源特色肉兔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多个农业节点。

2.村庄分类布局

城郊融合类5个。加快镇村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与城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城镇公共服务的配套覆盖,强化服务镇政府驻地发展、承接镇政府驻地功能外溢的作用。

集聚提升类2个。以集聚提升为导向,引导人口、产业、公共服务等要素集中布局。

特色保护类3个。切实保护村庄的格局、风貌以及自然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

整治改善类37个。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重点,实现村容村貌提升。

搬迁撤并类2个。引导村民向新型农村社区、小城镇等适宜区域集中。

其他情况2个:大沟河林场、曲阳水库。

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以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为导向,统筹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等,实现粮食产能提升,耕地面积稳中有升,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绿色生态空间、高效农业空间、特色城镇空间,构建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六、生态空间与生态修复

1.生态保护空间

依托“山河相望、林田相映”的自然本底,构建生态保护格局。划定沿南太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中部浅山丘陵林地保育区、东部平原城市生态协调区。

2.重要生态空间管控

统筹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统筹黄河生态带山水林田湖草的协同保护与治理,筑牢南太行生态屏障。

3.生态修复

森林生态修复。承留镇划定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区,对工程区内的森林进行全面有效管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加强公益林建设和森林培育。

水体湿地生态修复。水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突破,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有效提升,重要河流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

水土流失治理。针对承留镇南太行山区,采用人工造林(裸露风化砂页岩区采用困难地造林)、封山育林和低效林改造等措施,增加和改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

大气污染治理。持续推进低碳城镇建设,降低碳排放强度。

七、建设空间与产镇融合

1.镇村职能定位

结合镇村现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公共服务、经济职能、人口规模等因素,划分综合服务型、生态保护型、休闲旅游型、农业发展型四种类型的村庄职能定位。

综合服务型,主要完善城镇服务配套,承载产业转型发展,辐射带动周边村庄。

生态保护型,主要承担植林护林、维育生态环境等职能。

休闲旅游型,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及配套设施,重点发展旅游产业,积极推进生态、文旅、农旅等融合发展。

农业发展型,以传统种植及特色养殖为主要职能,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种养殖。

2.产业发展体系

以有色金属冶炼、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为主,配套发展科研、物流等服务业,转型二产。以富硒农产品、林果种植、蔬菜制种、兔业养殖为亮点,夯实一产。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构建生态旅游板块,筑牢三产。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

八、镇政府驻地空间布局

1.空间结构

构建“三心、两带、五区”的空间结构。

“三心”指以镇政府为中心的行政中心、以531铁路文创园为中心的文创中心、以南姚历史文化名村为中心的文化中心。

“两带”指沿黄河大道的生活服务发展带、沿曲阳湖—531文创园方向的缤纷文创乐活带。

“五区”指北部滨湖休闲观光区、中部综合服务片区、东部品质生活居住区、古村文化体验延伸区及南部文创艺术融合体验区。

2.建设用地布局

规划镇政府驻地城镇开发边界总规模为246.26公顷,新增用地优先用于产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以及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3.社区生活圈

构建优质公共服务体系,按配置标准补齐公共服务短板,重点完善提升基础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设施。强化生活圈内基本服务功能可达性,将生活圈作为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4.景观风貌格局

基于山、林、城要素,整合承留山体景观、地域特征,通过山城水三者关系来构建其特色风貌,通过空间品质提升来打造特色城镇,在镇政府驻地外围依托山体、水体、农田等既有生态空间,建设连续的区域绿色生态屏障,强化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形成水体映射、农田散布的空间格局。

九、支撑保障体系

1.道路交通

高速公路:形成“两横一纵”的高速公路网格局。两横为现状保留菏宝高速、规划西延沿太行高速,一纵为现状保留济洛高速。规划新增一个沿太行高速公路出入口。

国省干线:提质扩容G327、S230、S309等国省干线道路等级,形成以二级公路为主的互联互通的干网网络。

旅游公路:着力打造南太行旅游通道S230,沿线设置公路驿站及小型观景台,助力沿黄旅游产业发展。

结合现状镇村道路,通过道路升级改造,加强镇政府驻地与行政村之间交通联系;完善镇域范围内旅游通道的建设;规划镇村联系道路不低于四级公路,路面宽度7-8米;规划村村通公路为四级公路,路面宽度不低于5.0米。

保留现状的承留客运站,规划结合公共交通系统,内部布置旅游服务车;布置村村通公交。

2.基础设施

(1)供水工程规划

承留镇用水水源引自天坛山水库及济源市第三水厂。

天坛山水库的水经天坛山水厂净化处理后,通过东、中、西干管和干管网输入各行政村。

济源市第三水厂的水由总干管为三湖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供水。

(2)排水工程规划

构建“集散结合、全面处理”的污水系统,镇政府驻地污水沿黄河大道排入济源市城市污水管网系统,其它村庄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采用纳管或就近处理模式,通过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或生态化的处理方式,基本实现各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3)电力工程规划

规划保留现状110千伏承留变电站。高压线走廊主要沿生态防护绿化带及外围绿化带敷设,中压配电线路以架空线为主。

(4)燃气工程规划

增加天然气供气管网,逐步提高天然气普及率,规划供气普及率达到100%。

(5)通信工程规划

合理规划各种通信、邮政设施用地,各种通信管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推动5G技术发展,与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物联网及行业应用深入融合,实现“万物互联”。

(6)环卫设施规划

源头减量,推进建立垃圾分类收集系统。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完善垃圾转运系统,建立与分类收集相匹配的分类运输系统,承留镇镇政府驻地、村垃圾经由垃圾中转站运送至济源市垃圾填埋场处理。

至规划期末,承留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5%,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3.公共服务设施

在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结合人口发展趋势,分项分级设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镇政府驻地-行政村”两级城乡生活圈服务体系,全面实现城乡基本服务设施均等化。

镇政府驻地。依托镇政府驻地,统筹布局满足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生产需求的各类服务要素,打造面向镇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城乡社区生活圈的服务核心,实现对周边村庄的辐射。

行政村。结合现状的村委会,按照村级标准配置文化站、老年活动室、健身场地、便民店等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生产需求的服务要素,为本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满足居民基本需求,提升村级公共服务水平。

4.综合防灾

镇域内主要的河流有虎岭河、商水河、五指河、大沟河等,防洪标准不低于20年一遇,排涝标准不低于10年一遇。

按照7度的抗震设防标准进行建设,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以开放式的干线公路网、城镇干道网为主通道,构建多方向、多层级、多路径适应多情景的应急救援网络。

在承留镇设立承留镇域消防指挥中心。根据接警起5分钟内到达责任最远点,规划在镇政府驻地设置一级普通消防站一座。

落实国家有关人防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镇政府驻地目标实行分类防护,修建各类人防工程,逐步完善镇政府驻地重点防护目标的地下人防系统。

明确主要灾害类型,提出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的防治措施。

十、完善规划实施保障

1.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工作开展

建立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规划体检评估机制。利用国土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实现对规划执行情况实时监测、预警和定期评估。将规划实施管理列入政府工作政绩考核内容,定期考核,做到有管理目标、管理机制、管理队伍、监督措施等。

2.加强规划宣传,强化公众参与

通过政府官网、公告栏等多种渠道及时公布规划信息,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组织召开各种座谈会和研讨会,使公众了解国土空间规划对改善人居环境、促进镇域发展的重大意义,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让公众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渠道有效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电话:0391-6612552

地址:河南省济源市沁园路66号 备案号:豫ICP备2022023384号-1

豫公网安备:41900102410967号 网站标识码:41900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