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部署,《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和《济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要求,全面提升邵原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根据济源市“市镇合一”同步编制要求,特编制《济源市邵原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本规划是邵原镇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是落实和深化上位规划要求,是城镇开发边界内编制详细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外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
一、 规划总则
1.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基期年2020年,近期到2025年,目标年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2. 规划范围和层次
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层次。邵原镇镇域和邵原镇镇政府驻地。
二、 总体定位
结合上位规划要求以及邵原镇资源禀赋条件,综合考虑邵原镇的现实与未来发展诉求,注重全域旅游与转型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落实市级总规传导,确定邵原镇发展定位为:创世文化之乡、原生态旅游胜地。
三、 底线管控
1.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根据市级总规传导,邵原镇下达耕地保护目标不低于3485.02公顷,下达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188.4公顷。邵原镇实际落实耕地保护面积不低于3485.02公顷,根据永久基本农田核实处置成果,实际落实永久基本农田面积3245.23公顷。
2. 生态保护红线
落实《济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生态保护红线,邵原镇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20.09平方公里。
3. 城镇开发边界
落实《济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邵原镇城镇开发边界面积1.34平方公里。
4. 村庄建设边界
本规划划定村庄建设边界987.28公顷。
四、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1.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构建“一核一轴三区多点”的总体格局。“一核”指邵原镇政府驻地,为镇域综合发展服务中心;“一轴”指城乡联动发展轴;“三区”指北部沿南太行生态保护区、中部集镇综合产业发展区、南部沿黄生态文化区;“多点”指黄楝树、花园、唐山等综合服务中心点。
2. 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以主体功能定位为基础,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五类国土空间保护开发规划分区。
五、 农业空间与乡村振兴
1. 农业生产空间
因地制宜形成独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四区多点”协同发展农业空间格局。“四区”指东部河道制种区、中西部特色农业种养区、北部沿山鲜果区、南部沿黄生态种养区。“多点”指史家腰富硒苹果科技示范基地、花园村富硒鲜桃基地等多个农业节点。
2. 村庄分类布局
城郊融合类3个。加快镇村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与城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城镇公共服务设施覆盖,强化服务镇政府驻地发展、承接镇政府驻地功能外溢的作用。
集聚提升类4个。以集聚提升为导向,引导人口、产业、公共服务等要素集中布局。
特色保护类9个。切实保护村庄的格局、风貌以及自然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
整治改善类34个。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重点,实现村容村貌提升。
其他情况1个。小浪底水库(邵原)。
3.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以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为导向,统筹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等,实现粮食产能提升,耕地面积稳中有升,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绿色生态空间、高效农业空间、特色城镇空间,构建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六、生态空间与生态修复
1. 生态保护空间
依托“山河相望、林田相映”的自然本底,构建生态保护格局。划定沿南太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中部浅山丘陵林地保育区、沿黄湿地生态涵养区。
2. 重要生态空间管控
统筹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统筹黄河生态带山水林田湖草的协同保护与治理,筑牢南太行生态屏障。
3. 生态修复
森林生态修复。邵原镇划定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区,对工程区内的森林进行全面有效管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加强公益林建设和森林培育。
水体湿地生态修复。水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突破,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有效提升,重要河流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
水土流失治理。针对邵原镇南太行山区,采用人工造林(裸露风化砂页岩区采用困难地造林)、封山育林和低效林改造等措施,增加和改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
七、建设空间与产镇融合
1. 镇村职能定位
结合镇村现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公共服务、经济职能、人口规模等因素,划分综合服务型、生态保护型、休闲旅游型、农业发展型四种类型的村庄职能定位。
2. 产业发展体系
以全域旅游为抓手,重点发展以富硒农产品、蔬菜制种、鲜果、烟叶、棉花为亮点的种植业,全面发展劳保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旅游业,夯实一产、转型二产、优化三产,构建特色农业、绿色发展、生态旅游三大板块,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
八、镇政府驻地空间布局
1. 空间结构
构建“一心、两轴、四片区”的空间结构。
2. 建设用地布局
规划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34.30公顷,新增用地优先用于产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以及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3. 社区生活圈
九、支撑保障体系
1. 道路交通
高速公路:形成“一横一纵”的高速公路网格局,一横为现状菏宝高速、一纵为新建济新高速。
2. 基础设施
(1)供水工程规划
3. 公共服务设施
在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结合人口发展趋势,分项分级设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镇政府驻地-行政村”两级城乡生活圈服务体系,全面实现城乡基本服务设施均等化。
4. 综合防灾
镇域内主要的河流有东阳河、七沟河等,防洪标准不低于20年一遇,排涝标准不低于10年一遇。
十、 完善规划实施保障
1. 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工作开展
建建立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规划体检评估机制。利用国土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实现对规划执行情况实时监测、预警和定期评估。将规划实施管理列入政府工作政绩考核内容,定期考核,做到有管理目标、管理机制、管理队伍、监督措施等。
2. 加强规划宣传,强化公众参与
通过政府官网、公告栏等多种渠道及时公布规划信息,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组织召开各种座谈会和研讨会,使公众了解国土空间规划对改善人居环境、促进镇域发展的重大意义,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让公众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渠道有效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