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简体 | |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普及
济源市地质灾害(2017年版)
发布时间: 2017-11-29 | 来源: | 作者: null

济源市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地裂缝等五种。


1、崩塌


崩塌是济源市丘陵区和山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目前共发现崩塌灾害点61处,规模大部分为小型。按物质构成可分为岩质崩塌和土质崩塌两类,主要分布北部山区和西南部丘陵区,即王屋镇、下冶镇、邵原镇、大峪镇、轵城镇等一带。其形成机理在于岩(土)体因断裂和节理发育而形成裂缝,在风化作用下不断扩张与母体分离,受降雨、重力、地震、爆破等影响产生坠落。影响因素有自然和人为两种原因,人为因素主要为修路、采矿和建房等工程活动中形成人为临空面;自然因素在于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经自然风化、重力卸荷的长期作用,在降雨或地震的触发下突然坍落。区内崩塌多位于交通沿线或紧邻人口聚居区,虽然规模较小,但突发性强,破坏性较大,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承留镇苍房村20059月突发崩塌灾害,造成4孔窑洞被毁,直接经济损失2.5万元


2、滑坡


济源市已发现滑坡233处,其中土质滑坡178处,岩质滑坡55处。其中大型11处,中型33处,小型189处。主要分布于邵原镇、王屋镇、大峪镇、下冶镇、坡头镇、承留镇、思礼镇、轵城镇一带。如:下冶镇下冶村小学对面滑坡,为土质滑坡,岩性为第四系亚粘土,下伏基岩为二叠系砂岩、页岩互层,产状为157°∠10°,平面形态为矩形,纵剖面形态为阶梯状,滑坡长约50m,宽约250m,厚度45m,坡度90°,规模为中型。后缘有剪切裂缝,缝长6m,宽10cm,在20036月发生滑坡,毁房3间,现部分滑体虽已被清理,但坡度与原始坡度相比更加直立陡峭,并切坡建房。形成原因是由于上层覆土土质疏松,经雨水渗透后重力加大,与基岩接触面处产生滑动面,致使上层覆土脱离基岩形成滑坡。


3、泥石流


济源市已发现6处泥石流隐患,其中中型1处,小型5处。主要分布在邵原镇和王屋镇。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之特点,常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危害程度一般为重大级。如位于王屋镇燕庄村的白虎沟泥石流沟,上游三面环山,一面出口,河谷上游呈“V”字型,沟长1.5km,汇水面积约2km2,两侧山坡坡度45°,主沟纵坡。上游物源区为煤矿、铁矿开采地,废矿弃渣堆积严重,松散物储量达10×104m3,岩性为亚粘土及软岩,中游流通区狭窄,两岸山体坡度为4050°,沟口扇形地不明显,已被破坏。有两个居民组居住在白虎沟中、下游,共45160人,在2005713日,受强降雨影响,引发泥石流,直接经济损失110万元。


4、地面塌陷


济源市目前共发现地面塌陷40处,有采空塌陷和黄土塌陷两种类型,由采空引起的塌陷37处,黄土塌陷3处。


采空塌陷主要由采矿,尤其是采煤活动,引起顶板冒落而致。分布在克井镇,下冶镇、王屋镇等采煤活动集中地区,尤以克井镇的采空塌陷居多,灾情也最为严重。如:克井镇大社村引干渠以西地面塌陷,地貌特征为平原,塌陷形状为园形,分布面积约为0.7km2,塌陷深度为34m。属帽顶型塌陷,土层时代为第四系亚粘土,岩层时代为二叠系砂岩、页岩夹煤层。地下共有12个小型煤矿于此地开采,坑道埋深为90200m,煤层厚78m。于1980年发现该处发生地面塌陷,塌陷区现用来做鱼塘,目前该区已停止开采,但仍处于缓慢下沉阶段,威胁引沁渠及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王屋镇铁山河村东西居民组地面塌陷,地貌特征为河谷阶地,形状为长方形,塌陷面积为120m2,塌陷深度为4.57m,方向为175°。属帽顶型塌陷,土层时代为第四系粉土。在塌陷区边界出现许多拉张裂缝,裂缝宽1040cm,深2060cm,影响范围为0.9km2。于2000年发现该处发生地面塌陷。现有许多地方仍处于塌陷的渐变阶段,目前尚有180600口人生活居住在地面塌陷隐患区。


5、地裂缝


济源市共发现11条地裂缝,主要分布在下冶镇、大峪镇、克井镇。在下冶镇、大峪镇地裂缝主要是由于地下开采和小浪底水库蓄水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共2处,在克井镇地裂缝主要是由于地下开采引起,共9处。地裂缝主要对耕地、民房及其他基础设施造成危害。在地形起伏较大的部位还易引发崩塌、滑坡等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