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简体 | |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普及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
发布时间: 2025-04-18 | 来源: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作者:

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是由中国抗癌协会1995年倡导发起的,规定每年的4月15日—21日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已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纳入每年的卫生宣传主题活动。


2025年宣传周的活动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通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




正确认识肿瘤

肿瘤的 “双面性”



肿瘤是机体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一类疾病,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身体局部形成肿块。

肿瘤无传染性,依据肿瘤是否具有侵袭性,将肿瘤分为恶性肿瘤及良性肿瘤。

01
良性肿瘤

良性肿瘤如同一个安静乖巧的 “乖宝宝”,生长极为缓慢。它通常不会侵犯周围的组织,就像一个独居者,与周边 “邻居” 和平共处,也不会发生转移。生活中常见的脂肪瘤就是良性肿瘤的典型代表,用手触摸,质地软软的,一般情况下,它对身体的影响微乎其微,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多困扰。

肿瘤

02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也就是常说的 “癌症”,却像是一个调皮捣蛋、不受控制的 “调皮捣蛋鬼”。它的生长速度快得惊人,疯狂地掠夺身体的营养。不仅如此,它还会侵犯周围组织,如同侵略者一般破坏周边的正常结构。更为可怕的是,它能够通过血液、淋巴等途径,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在原本健康的组织中 “扎根生长”,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一旦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治疗的难度往往会大大增加 。



肿瘤的早期信号


很多肿瘤在早期其实会向身体发出一些信号,只是这些信号较为隐匿,容易被忽视。如果能及时捕捉到这些早期信号,对于肿瘤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以下这些症状一旦出现,一定要提高警惕:

01
肿块异常变化

身体上突然长出肿块,并且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这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信号。比如在颈部、乳房、腋窝等部位摸到无痛性的肿块,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正常情况下,身体不应出现不明原因且快速增大的肿块,这种异常很可能与肿瘤相关。

02
咳嗽久治不愈

持续的咳嗽,尤其是伴有血丝,而且超过两周都不见好转,这绝不是普通的呼吸道问题那么简单。肺癌等肿瘤疾病就可能以这种咳嗽症状为早期表现。如果咳嗽伴有血丝,说明呼吸道或肺部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病变,需要及时就医排查。

03
便习惯改变

原本规律的大便习惯发生显著变化,比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者大便的形状、颜色有异常改变。正常的大便应该是规律的,形状和颜色也相对稳定。一旦出现异常,可能是肠道受到了肿瘤的影响。例如,结直肠癌就常常会导致大便习惯和性状的改变。

05
体重无故下降

在没有刻意节食或增加运动量的情况下,体重却不明原因地下降。肿瘤细胞在体内疯狂生长,会消耗大量能量,导致体重莫名减轻。如果短时间内体重下降明显,且找不到合理的原因,如饮食和运动习惯未改变等,就要警惕肿瘤的可能性。

当出现以上症状时,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为战胜肿瘤赢得宝贵的时间 。


肿瘤的诱发因素


肿瘤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引发的基因异常疾病。当机体受到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病毒等致癌物质的影响,或因自身遗传、内分泌、性别、年龄等因素的作用,发生一系列基因异常改变,包括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多种基因异常的累积等,最终形成肿瘤。

01
物理因素

辐射(电离辐射、紫外线等),异物刺激,创伤,慢性炎症。

02
化学物质

烷化剂、酰化剂、亚硝胺类、芳香胺、环氧化物、巴豆油、某些激素、酚类等物品

03
病毒因素

肝炎病毒(肝癌)、人乳头状瘤病毒(宫颈癌)、EB病毒(淋巴瘤)。

05
遗传因素

有些肿瘤具有家族遗传性,如结肠家族性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症、神经纤维瘤病等。

06
其他因素

抽烟、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性别、衰老、肥胖等生理因素,寄生虫等。




生活防癌攻略


++ 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 ++


现代研究表明,癌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空气水源污染、食品安全、烟草、职业性致癌物接触、辐射、心理因素等。近年来,罹患癌症的人越来越多,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癌症预防。医生提醒,日常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主动筛查,远离致癌因素,能实现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治”。现为大家带来日常生活防癌小建议。















































健康生活方式建议


01
防癌体检

防癌体检与常规体检存在本质区别,它强调体检者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针对不同癌症类型的专项筛查。以下特定人群需高度重视防癌体检:50岁以上人群;有癌症家族史及遗传倾向人群;长期罹患慢性疾病患者;具有吸烟、饮酒、肥胖、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人群;生活在癌症高发区,长期暴露于致癌环境人群;长期从事接触化工染料、放射等高危职业人群。

02
健康体重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研究表明,身体脂肪过多会显著提升患癌风险,与 13 种癌症的发生紧密相关,涵盖消化系统的食道癌、肝癌、胰腺癌、胃癌、结直肠癌;生殖系统的绝经后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以及胆囊癌、肾癌、甲状腺癌、脑瘤和多发性骨髓瘤。

03
合理饮食

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对于预防多种癌症有着积极作用。一是规避致癌食物,减少食用熏制食品、腌制蔬菜、干咸鱼等,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控制酒精摄入量,避免食用过多动物脂肪,多食用膳食纤维食物,可有效预防结肠癌;不食用发霉食物,降低患肝癌的可能性。二是适当增加摄入防癌蔬菜,部分蔬菜具有显著防癌功效,如红薯、花椰菜、胡萝卜、番茄、芦笋等。

05
避免烟草

吸烟和二手烟均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患癌风险。烟草成分复杂,含有 7000 多种化学物质,其中几百种有害物质、69 种致癌物质。吸烟不仅直接引入致癌物,还会降低人体免疫力,致使机体对其他致癌物的抵御能力下降,进一步增加患癌风险。二手烟同样具有严重危害。一方面,会使肺癌发病风险提升 20%~30%;另一方面,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的女性,罹患宫颈癌和乳腺癌的风险分别是远离二手烟女性的1.7 倍和1.62 倍。

06
适当锻炼

运动有助于燃烧脂肪、控制体重,帮助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降低机体患癌的可能性。在开展运动锻炼时,需遵循 “劳逸结合、持之以恒”的原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运动强度,避免用力过度,每次运动做到适可而止,以稍事休息后身体即可恢复为宜。

07
接种疫苗

人乳头瘤病毒(HP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是常见的致癌病毒。接种 HPV 疫苗和乙肝疫苗,可预防相关病毒感染,降低患癌的可能性。此外,定期筛查、及时治疗相关感染,也有助于降低感染导致的癌症风险。

08
减少暴露

避免暴露于可能诱发癌症的物质,如苯、砷、油漆、杀虫剂、石棉、室外空气污染等。

09
中医预防

未病阶段,运用穴位贴敷、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预防保健技术,调节机体生理状态,提高免疫功能,调整内环境,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日常可通过按摩或艾灸大椎穴、肺俞穴、神阙穴、关元穴、气海穴、足三里穴、涌泉穴等保健穴位,调理脾胃,增强阳气,提升免疫力。调节情志,做到清静养神,养性修身,形神共养。












肿瘤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提高防癌意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积极接种相关疫苗,就能够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肿瘤,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积极行动起来,将科学防癌的知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共同营造科学防癌的良好氛围,拥抱健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