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简体 | |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  自然资源和规划新闻
从愚公移山到“愚公绿山”
发布时间: 2023-04-23 | 来源: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作者:

河南济源地处黄河中下游,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水库所在区域。济源市下冶镇,矿产资源丰富,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始,矿山企业对区内矿产进行无序滥采,留下了比比皆是的采坑和随意堆放的废弃矿渣,严重破坏了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造成区内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也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济源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源地,当地如何多措并举,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治愈山水之殇?中国之声系列报道《山水里的中国》今天推出:《从愚公移山到“愚公绿山”》。


为大山“疗伤”,促进生态与经济发展“双赢”

张家印:现在野菜可多,岗子上还有野猪,这里面这蚊子也多了,以前纯矿山,全是石头。

记者:那您说,这虫子多了是好事?

张家印:嗯,有虫子说明绿化好了。

记者:说明生态修复了?

张家印:对。

在河南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下冶镇圪台村煤铝土开采区,七万多株应雪黄梨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清明一过,满目青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工作人员张家印一边走,一边向记者介绍着这里的变化。此前,这里不仅有矿坑,还有堆积成山的矿渣,寸草不生。

张家印:我2019年8月份来的,这个地方挖出来的矿渣堆成了山,那边的深沟最深的时候七八十米,像那个大坑最深有100多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的铝土资源让山里人快速发展致富,但也因此山体遭到破坏。百米矿坑,吞噬着山谷中的绿色和生机。大山数公里之外就是滚滚黄河,大量废土废渣形成裸露的、松散的堆积体,在一次次雨水冲刷下,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本就脆弱的生态被破坏,水土流失也使黄河含沙量增大。

2018年10月,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功入围国家第三批试点工程,为大山“疗伤”的工程正式启动,济源下冶镇煤铝土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也随之动工。

张家印:大挖机小挖机就有几台,压路机、推土机、铲车一共四五十个人,拉着矿渣往沟里垫,垫一层压一层,拿压路机压。

仅仅填平矿坑还不够,为了让大山恢复生机,工人们在填平的矿坑上方盖上一米多厚的土层。2021年,七万多株应雪黄梨在此安家落户。两年后的今天,山谷里再现勃勃生机。果树三年挂果,预计每年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1100多万元。现在张家印的工作,就是和工友们,一起照顾好这些果树。

张家印:我们用剪子剪,叫它往上长,30公分到50公分以下的新枝都给剪了。

应雪黄梨经济效益指标

如今,站在山谷中那座几十米高的土坡上,依旧能看到山壁上机械开采留下的沟槽和烧制硫黄挖出的窑洞。只是这些大山的疤痕已经逐渐被泥土和藤蔓植物覆盖,一些被隐蔽起来的小矿洞,成了飞鸟和小动物的家,大山的灵动渐渐回来了。

张家印:说实话我心里真是高兴,自家干的活有成就感。当时刚来这里的时候很泄气,心里想这是啥地方,种上树以后,现在确实不一样!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前(2019年7月拍摄于下冶镇白草坪)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后(2022年7月拍摄于下冶镇白草坪)

2023年4月拍摄于济源市下冶镇

边生产边治理——让矿坑“返绿”,给边坡种树

从下冶镇圪台村驱车一小时,来到黄河北岸的济源中联水泥赵庄矿区。这是正在开采的矿区,和下冶镇圪台村的废弃矿山不同,如今济源的采矿,采取边生产、边治理的路子。中联水泥2016年投产,从2019年起,东西两个方向的边坡共进行了两批生态修复工作。

这里的矿石开采后烧制水泥,并不留存矿渣,所以和下冶镇圪台村的铝土矿坑不同,这里的矿坑没有足够的填埋材料,而且因为地质结构的原因,也无法蓄水成为人工湖泊。经过专家评估,当地开始通过土地平整给山体复绿。如今,这里坑底一部分种草,一部分恢复为基本农田,通向坑底螺旋而下的路也种上了树。济源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矿山办主任王迎春指着坑壁的三段阶梯说,几年后这里的坑壁也会被爬山虎覆盖成荫。

王迎春:这里都种上爬山虎,大概是4万平方米。

记者:那意思以后长满4万平方米的爬山虎?

王迎春:嗯,上面这个不算,那差不多有两三万平方米,往底下看一看都现在爬山虎都发芽了。

走在矿坑边坡上,滴灌管道不断冒着水,给山坡上的一排排人工种植的刺槐、侧柏、白皮松等带来水分。因为岩石陡峭、土层浅薄,在矿坑上山壁边种树原本极难成活。当地就在山壁上扎钢筋、吊挂网、接管道,将乔木、灌木、地被植物混合种植,促进生态修复和植被自然演替。

王迎春:这里边都埋有管道,你看上面这都是管道啊,我们基本上是隔一天一养护。

记者:这个蓝颜色的网是啥?

王迎春:这个是种植草,就是里边填的化肥营养剂、营养土,里边种的有乔木、灌木等,各种花草都有。

济源中联水泥赵庄矿区

近几年,通过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济源目前共处理历史遗留矿山26处,综合治理面积达到了72.97平方公里,曾经满目疮痍的历史遗留矿山,现在变为了山中有林、林中有兽的生态涵养带,成了草地、农田。

在流域治理过程中,济源按照突出安全功能和生态功能、兼顾景观功能的理念,确保工程修复不破坏原有生态,促进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

济源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工作人员李晨光:为了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修复、保护、治理,我们济源采用多种生态修复保护手段,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补齐生态链条短板,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功能区分布图

从愚公移山式的求生存,到“困难地”造林寻求生态和谐,如今随着南太行生态的不断修复改善,大山里、黄河边鸟兽都回来了。

好生态不仅吸引了游客,也让金钱豹、林麝等各种珍稀动植物纷纷“现身”。在国有济源市愚公林场,工作人员任迎丰对着监控屏幕,列举着近些年发现的野生动植物。

任迎丰:通过红外相机记录的数据整理分析,发现记录的物种从2015年的45种,增加到目前记录的72种,物种丰富度最高的点位物种达到了40多个。发现野生兽类从起初记录的17种增加到了19种,鸟类由28种增加到53种;发现植物的种类从过去记录的1700种增加到了现在的2121种。

探索新时期“愚公绿山”新模式

不仅仅是下冶镇的矿山变“绿山”,目前,济源还探索形成了“一体规划、一体推进、一体修复、一体管护”的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模式,修复矿山环境10.7万亩,遗留露天矿山治理恢复率达到90%以上,全域造林6.37万亩,治理污染土地500亩、治理水土流失14.8万亩。母亲河不语,但绿水青山,已然流金淌银。

济源自然规划局副局长冯长春:下一步,一方面我们要科学编制好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把山水林田湖草和地下的开采空间作为统一的立体生态整体进行规划;再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尝试吸取社会资金开展生态修复,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构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济源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源地。从愚公移山到“愚公绿山”,这里实施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探索出了新时代矿山治理、生态修复的新模式。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系统修复部处长周旭:这个项目统筹融合土地整理、矿山修复、污染治理、国土绿化等多种生态保护修复手段,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基础上,采取就地取材、围石筑台、人工背土、崖壁植树、飞播造林等方式开展绿化造林,探索出了新时期“愚公绿山”新模式。项目的实施为降低黄河下游的水土流失风险、减少洪涝灾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保障黄河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