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 简体 | |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  自然资源和规划新闻
河南日报:实现“保发展”与“保生态”双赢——济源示范区实施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践
发布时间: 2023-04-27 | 来源: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作者: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这是大自然赋予济源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济源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被列为“太行山生态屏障区”和“沿黄生态保育带”,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管委会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全域推进实施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统筹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水生态环境治理、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生态系统保护,探索形成了“一体规划、一体推进、一体修复、一体管护”的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济源模式。

一体规划,强化规划引领管控。把做好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作为实施工程的先手棋,按照突出安全功能和生态功能、兼顾景观功能的原则,编制整体生态保护修复规划,高标准明确生态修复目标,科学论证保护修复路径,确保工程修复不破坏原有生态,促进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规划过程中利用无人机航拍实景三维建模,采集地形地貌勘探数据,为设计方案的编制提供详细的数据和参数,确保规划科学合理。

一体推进,汇聚最大的部门合力。示范区管委会将南太行地区(济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列入政府十大重点工程,建立市级领导分包、部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严格督查台账管理,实行精准挂图作战,坚持周汇总、月分析、季调度,加快推进项目实施。

一体修复,加快恢复生态功能。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坚持区域、流域整体分析、系统治理,对项目实施方式、修复项目进行反复论证,统筹融合土地整理、矿山修复、污染治理、国土绿化等多种生态保护修复手段,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促进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特别是“鱼鳞坑”造林探索出新时期愚公绿山新模式,让70余万亩荒山染绿吐翠。针对区域内山体众多、沟壑密布,山地多以风化砂岩碎砾和石灰岩为主,造林难度大的实际情况,采取就地取材、围石筑台、人工背土、崖壁植树等方式开展绿化造林,林木保存率达90%以上,探索出了困难地造林新模式,受到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因在山体所围筑的众多树坑远看形似鱼鳞,群众亲切称为“鱼鳞坑”。

一体管护,确保项目持续发挥效益。明确项目后期管护人员,与田长制、山长制、河长制相结合,定期开展项目巡查,做好项目管护和各生态要素动态监测,确保项目长期稳定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实施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程,全域造林6.37万亩、修复矿山环境10.7万亩、治理污染土地500亩、治理水土流失1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28%,河流全部达到Ⅲ类以上优良水质,废弃矿山、荒山荒坡变成绿水青山,有效降低了水土流失风险,减少洪涝灾害。

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废弃露天矿山经过整治,成为宜耕地。在整治修复后矿区为当地群众种植应雪黄梨438亩、核桃林225亩、苹果300余亩、桃树500余亩,每年增加当地居民收入2000余万元,得到了群众点赞,生态修复项目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助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生态保护修复,提升了黄河一级支流沁河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了黄河干流水生态质量,原来布满采矿坑的沁河两岸变身网红打卡地,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共赢。

南太行十大亮点工程之五:济源示范区下冶煤铝土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梨花香自修复来

阳春三月,在济源示范区下冶煤铝土开采区,400多亩的梨花次第开放、洁白如雪,与周边层层青山和穿峡而过的黄河融为一体。

3年前,这里还是遍地矿渣,到处是采矿后留下的深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2019年年初,济源示范区借着入选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契机,对废弃开采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通过采取危岩体清除、挖填方工程、场地整平、绿化工程等措施,消除了项目区地质灾害隐患。同时,项目统筹融合土地整理、矿山修复、污染治理、国土绿化等多种生态保护修复手段,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促进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济源示范区实施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雇佣周边村建档立卡的困难人员49人参与工程施工、绿化种植及养护等。同时,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在项目区种植应雪黄梨438亩,打造应雪黄梨基地,每年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1000余万元。

通过项目的实施,黄河小浪底库区周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大幅提升,废弃矿山、荒山荒坡变成了绿水青山。

“现在项目施工结束了,但我每年也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在这里务工,能增加六七千的收入。”正在应雪黄梨基地修枝除草的周边村民郑先生高兴地说。


南太行十大亮点工程之六:济源示范区黄河流域困难地造林项目
“石头山”上种出“林海”

4月初,一场春雨过后,济源示范区下冶镇沿黄生态涵养带的绿意逐渐浓郁起来。登上山顶远眺,一道道山梁上,一排排鱼鳞坑沿等高线呈“品”字形整齐排列,布满座座山头。

下冶镇是济源示范区黄河流域困难地的典型,这里的山地多以风化砂岩碎砾和石灰岩为主,土壤贫瘠,山体坡度大。

2018年10月,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功入围国家第三批试点,黄河流域困难地造林是项目之一。

济源示范区采取就地取材、围石筑台、人工背土、崖壁植树等方式开展绿化造林,探索总结出太行山区困难立地“五步造林法”,成功解决了裸岩地挖坑难、栽树难、保墒难问题。

“五步造林法”即“垒、借、铺、保、盖”五个步骤,具体说,就是靠着山体垒一个半圆形状的坑,铺进薄膜防渗漏,再将“客土”填进坑中,浇上水和保水剂,最后再铺上一层薄膜保墒。为保持水土,树坑严格按照“品”字形排列,远远望去,错落有序的半圆石坑折射着阳光,像一片片闪闪发亮的鱼鳞,群众形象地称之为鱼鳞坑。

济源示范区开创了一条太行山岩石裸露地荒山绿化的成功之路,造林成活率从20%提高到了95%以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天的莽莽林海。项目探索制订的《太行山区困难地造林技术规程》,成为河南省太行山困难地造林省级地方标准。